第二十章 三代的理想(五)(1/2)
作品:《蜀汉的复兴》
“咳咳……”下面的小弟们都发表了各种感想,现在该领dao总结陈词了。
“彝早年也和诸位般,对大汉的危险局势浑然不知。而且,昔年彝是庶子,上面还有个嫡长兄,所以,未免没有自暴自弃混吃等死的的想法。”
这厮虚伪得自己都想吐了,可是没办法,刚才朝廷邸报里夹带着尚书台给他的道斥责,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必须要在这个时候统下面这些人的想法,让他们和自己抱团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所以,虽然虚伪得恶心,但还得坚持演下去。
“去年家兄在段谷壮烈战死,彝下子就顿悟了。关家的责任彝要责无旁贷的担起来。可是,要想我关家兴旺下去,唯的出lu就是保证我大汉兴旺下去。因为,从先祖在中平年间追随先帝起兵开始,我关家的命运就和大汉永远连在起了。”
“在彝看来,我大汉与伪魏的实力差距确实很大,而且最近三十年来那是越来越大。其关键的点就在于——人口。”
“人,是这个世上最宝贵的东西。有了人,就有了士兵,就有了兵器、甲仗,就有了粮食……guo家有效控制的人口越多,必然就越来越甲坚兵利、钱粮广盛。”
“说起来,我大汉现在掌控的人口不足百万,不到伪魏的五分之。可是我大汉的实际人口真的只有这么点?就说这涪陵郡,账面上的人口两万多点,这涪陵县更是只有五千口。可是大家来这里两个多月了,这涪陵县境nei的人口,粗略计算,起码不下三万!为何这么多的人没能纳入朝廷的民册?若是这些人全都为朝廷掌控,那涪陵县每年缴纳给朝廷的钱粮又有多少?又可以帮助朝廷多养多少兵马?”
“为什么这些人口无法纳入朝廷掌控呢?方面,确实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五溪蛮,不服王化。可是最最关键的点是:涪陵县这个地方耕地太少、产出太少,养不活那么多的人!莫不如让其归当地渠帅统领,任其自生自灭,朝廷还能少许多负担。”
“彝与陛下行十年之约,就是要努力发展生产,获得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然后吸引五溪蛮各个部族的人前来投奔。之后用新增的人力,生产更多的粮食,开辟新的耕地,再吸纳更多的人口——以此形成liangxing循环。实话实说,彝对时局的紧迫xing认知不够,现在看起来,十年涪陵郡大治的目标还是太晚了,因为伪魏不会给我们这个时间。司马昭不会给我们这个时间。十年之nei,我大汉必然要面对次伪魏发动的灭guo之战。所以我们的时间和目标都要做调整。彝现在新的目标是:三年之nei,涪陵郡在册人口翻倍。两年后,再翻倍。给朝廷的物资,五年之nei,翻倍。”
“令行、guo威、无双、定烈,你们四位家世显赫。终究不会长久和彝起蜗居在这涪陵郡的。两三年之后,可能就要外放其他下郡或者中郡。就算是令伯、承祚等人,将来也是迟早要主政方的。到时候尔等也应该以此为目标行事。我大汉和伪魏、东吴比起来,最好的地方就在于,虽然也有些空口白牙无端取闹的所谓名士。但实干真干的政风,真的是最好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大汉虽然在三guo中guo土最小、人口最少,但政局也是最为清明的。莫说我关家与大汉早就不可分割。便是可以自己选择,彝也只愿生为大汉人,死做大汉鬼!”
“兄长所言,实乃至理。遵痴长了十来年,居然不知guo势已经危急如斯。这个时候,正是我们这些元从后人朝奋起,为guo出力之时!如若十年nei伪魏真的倾guo而来,遵唯死而已!”
“毅愿追随兄长,为涪陵郡之大治倾尽全力。”
“单愿追随兄长……”
“刚愿追随兄长……”
“我等愿追随太守,三年求得涪陵郡大治。之后将此经验推广于全guo。为即将到来的伪魏倾guo之攻预做准备。”
“善,有诸位相助,涪陵郡大治何其易也!嗯,我们来谈谈下面的事qing。”
做了那么多铺垫,浪费了那么多表qing,关仪终于掀开了他的真实目的。
“尚书台已经明确发令:私人不得出资供养guo家之兵。所以,这郡兵的规模不能维持在五百人了。吾意,裁员。各家私兵各自领回。除了留下必须的下人奴婢外,其余的私兵让他们全部返回d。”
“太守!不可啊!先不说这外出围猎人少了捕获必然大大减少的问题。这涪陵郡境nei的五溪蛮,可不是个个部族都对我大汉心存善意啊!太守前旬进山围猎可能不知,前几天,几个毕兹卡部落的首领前来太守府投诉,说是孟兹黑部落的又来劫掠他们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蕨根粉。杀了十五个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蜀汉的复兴 最新章节第二十章 三代的理想(五)(1/2),网址:https://www.5dushu.net/162/1628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