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枪仙儿的白袍与大先生的墨袍(1/3)
作品:《于沧澜处听雨》大夏官吏。
武有大司马统帅。
文有宰相率领。
随后便是六部九寺五监。
各有职责,各有重点。
宰相魏无忌,大司马却是空缺十几年。
六部九寺五监也是各司其职。
如同大理寺的少卿叶鸢,掌管邢狱,刑法归刑部,每个部门都有其特有的职责,而太常寺卿,便是太常寺的长司,紫光禄大夫,则是一种荣誉头衔。
太常寺掌祭祀,礼仪。
照理说,韩世安与那位于南阳叛乱的兵家白袍楚辞,没有任何的关系,但世事难料,这两位兵家与儒生的代表却是早就有了联系。
师父,弟子。
先生,弟子。
便是如此。
楚辞能以三十岁的年纪,登上正二品的武将,除却他的武道实力,兵家谋略,剩下的便是这位老师在京城中为他走动的关系。
曾经,这段关系,在无数的文人雅士中传颂。
现在,楚辞叛乱。
无数的儒士骂得最多的不是那抹白袍儿,而是这位大墨袍的儒家大先生。
韩世安。
十岁便以游学京州。
十五岁的一首《初花》,至今让无数的文人雅士拍手叫绝,而后二十岁便已经通读儒家典藏,二十一岁,登上了大夏的状元郎。
三十岁,他已然经历两个州府。
井井有条。
儒家风范。
英姿勃发。
四十岁,踏入了太宸殿的三位列。
如今五十岁,已然是大夏官吏中的高位。
而他所创造的韩体,让无数的文人为之追捧。
所创作的《书生录》,梳理了无数的时代,记载了无数让时代为之折腰的书生。
自号,墨袍先生。
世人却称,墨袍大先生。
如此的儒家大先生。
到了今天这一步,这几日的家门口,外人是如何称呼的呢?
贼子。
瞎眼。
叛乱贼子。
无数的恶词。
墨袍上真的是墨迹沾染。
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呢?
不过是曾经持枪号称枪仙儿的白袍楚辞,如今调转马头,长枪下,骨然破。
楚辞。
这个萦绕在韩世安心头,最为关心的弟子,如今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对待这位弟子的何等的情绪。
到底是无法原谅的心痛。
还是应该敬佩这位弟子待在南阳不过五六年,便掌握住了军心,掌握住了一切,可以让这支军队调转枪头,对着大夏,狠狠下手。
跪在地上,已然白了两缕白发的韩世安心中的情绪杂陈。
明帝孟庭苇倒是笑着说,“韩大人,起来吧!”
“五十多了,地板上也凉!”
韩世安闻言站起,却还是低着头。
“朕以前便听闻,墨袍大先生与楚辞的师生情谊,似乎是因为陵河在京中的陵湖会!”
明帝孟庭苇突然说起来楚辞与韩世安的相遇,一时之间,许多人都把握不到这位皇帝陛下脑袋里的想法。
“十四年前,建武四年京城的陵湖会,那时的你,似乎也就才三十余岁,第一次前来太宸殿述职,随后便被同僚拉扯去了陵湖会,陵湖会,朕年少的时候也去过,不过是江湖人的比武会而已,说是江湖人,倒也不对,其中有儒家君子辩文,兵家子弟论武,而江湖侠儿动手的只是极少数而已,说到底,能够在陵湖会上留下姓名的,便是许多人前去心头的想法,想来你当时早已在文坛上出名,并不在乎这些,倒是因为同僚,还是去了。”
“那也是你与所谓枪仙儿第一次见面!”
“朕记得锦衣卫上面的卷宗清楚的记录着,楚辞当着陵湖会上所有人说出的话。”
明帝孟庭苇看了韩世安一眼,随后便看向其余的臣子,语气悠缓,“欲圣欲王,外内合一!”
“八个字,倒是将儒家思想尽数脱出,圣人与皇帝,不过是内外兼修,达二合一,这便是这些圣人与皇帝的不同,楚辞倒是旧说新词,这八个字,使得他倒是先在文坛闻名,而后他又向在座大儒问了一个问题。”
“欲达年年人人心,却毁之天下众人生,是何哉?”
这句话落下后,韩世安脸色苍白,众多大臣也是脸色一变,宰相魏无忌也是微微抬眼,看向皇座上的孟庭苇。
这句话何解?
想要达成一个许多年许多人的心愿,却要毁掉天下人平安的生活,这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便是如今楚辞的做法。
因为传来的战报上,楚辞挂上的旗帜不是他的姓,而是前朝大楚的楚。
这句话到如今倒是实现了。
“当年的陵湖会上,这番话,倒是让你韩世安看见了楚辞身上的儒家气质,完全没有在意那番话,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沧澜处听雨 最新章节第三十二章 枪仙儿的白袍与大先生的墨袍(1/3),网址:https://www.5dushu.net/195/19598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