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祸起萧墙大劫生(2/2)
作品:《三国志玉麒麟传》还是不够看的;荆州方面此时也并没有达到最强盛。
横扫江东的孙策这时候的实力几乎可以和河北的袁绍相匹敌,要不然孙策也不至于轻视曹操,但是历史的惯性就是这么可怕,如果没有先前柴桑等城的损失,孙策绝对可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江东,可结果却是孙策过于急躁,让刘表和刘勋钻了空子,亏损了柴桑和豫章等地的大量粮草及人口。
江东也因为这一场战斗延迟了发展的时间,使得江东也因此开始支撑不了再次发动大规模战斗的消耗!这一下也给夏仁敲了一记响钟,夏仁知道即便有自己相助,恐怕孙策的实力也会受到历史惯性的影响,这也造成夏仁一般情况下不怎么过分的加强孙策的实力。
要不然以夏仁对未来的把握,到处去招揽一些高智力高武力的良臣猛将,经过几年发展,孙策绝对会横扫天下!正是基于这个顾虑,夏仁一直都没有这么做。当然,也有夏仁自己的原因,夏仁并不认为孙策是一个明主,即便是后来成就伟业的孙权,夏仁也并不欣赏,夏仁早有离开江东的心思,现在留在这不过是眷恋旧情,做人有始有终还是有必要的。
要说夏仁一点影响也没有,这是不可能的!夏仁现在拐带了东吴未来的大都督陆逊,历史的惯性下虽然有陆氏子弟陆英出仕江东,但是陆英的资质岂能和陆逊相媲美,这也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对东吴未来的削弱,想必也因为这段时间孙策实力太过强大的缘故。
现在许贡的出现以及今天和孙策之间隐伏的矛盾,让夏仁意识到孙策的大限恐怕就要到来了,许贡可以说是孙策英年早逝的诱因之一,而且按照历史的推算,许贡似乎也就在这一两年内被孙策斩杀的,看样子应该就是今年,夏仁明白历史的惯性,无法避免孙策的死亡,夏仁之所以让韩当提防一下的缘故在于,减少因孙策逝世而引起江东的迅速衰落。
这也算是夏仁最后能为江东出力的地方。也许有人会说,只要杀了许贡,不让孙策出去单独打猎,或者将许贡的所有家客全部杀了就能够保证孙策能够活下来。其实这些都是白费心思,不说孙策的性格就注定了他的下场,单说杀了许贡和他的全部家客就真的能保证孙策不死吗?!谁也无法肯定不会出现张贡、李贡或者王贡那样的人,因为孙策的脾性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
每一个人的死亡,都是命中早已经注定好了的;所有的巧合都并不是巧合,而是一堆堆事先已经准备好了的结局。
孙权这个人有他的魅力,但却不是夏仁喜欢的君主,孙权给夏仁的感觉是阴险,在三国里夏仁最喜欢的君主有几个:曹操、刘备、张绣和张扬,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魅力,而且这些人都没有孙权两个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两面三刀和事后滥杀。
曹操算得上是三国最善用人的明主,只是曹操这人猜疑心太重,跟着曹操混很费心神的,再加上曹家日后的嫡子争权夺利,让夏仁第一个排除掉了,但是夏仁最敬重的还是曹操有情有义以及对外族的铁血无情;刘备这个人,看小说的或者是道听途说的,总觉得这人很阴险,是一个典型的卖友求荣,暗地里使刀子阴险小人,但看史书上的记载以及其他诸侯的评论,你就能发现,三国演义主要是过分的拥刘蔑曹才使得刘备刻画的跟小人似的,刘备这个人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三国里最善识人的就是刘备,即便是曹操也比不上刘备,刘备也善于用人,即便比不上曹操,却比孙权强,但是刘备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有时候太过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有好有坏,但一般来说大局观上最忌讳感情用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备为报杀弟之仇尽起兵马与江东杀个你死我活,使得蜀国国力衰败。
但是大体上看,跟着刘备混不用担心老板背后拍你板砖,唯一比较担心的就是刘备过分感情用事,会让你有时候不得不顺他的心意去违背心愿应他的差事;而诸如张绣和张扬之类的君主,主要是因为他们性格上比较温和,善听人言。
这一点孙权就差了许多,孙权对待功臣都不怎么好,特别是晚年的时候,典型的有张温、虞翻和未来的大都督陆逊,他们的结局都不怎么完美;而且有时候你仔细看看也会发现一些比较特殊的东西,周瑜死后周家子弟没一个受到重用的,孙策之子也没有多少提及,不管怎么说夏仁不喜欢孙权是注定了的。
长叹一声气,夏仁摆摆手往自家的府院去,历史的车轮再怎么碾压,夏仁的生活还得继续下去,有时候活着很幸福,活在自己熟知的历史里更幸福,能够活在自己熟知的历史里的同时还能创造历史最幸福···
(s:许贡在三国志11里政治能力多少?!)
;
本章已完成!
三国志玉麒麟传 最新章节第五十六章 祸起萧墙大劫生(2/2),网址:https://www.5dushu.net/256/25680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