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除旧迎新(1/2)
作品:《重生之明星之路》第五十一章除旧迎新
2000年的农历春节是孙浩前世经历过的最热闹的春节,由于是跨越千年的新年,所以无论是从国民的热情程度上,还是春节晚会的精彩内容上,都表现出了全世界人民对于新千年的向往和热情,而孙浩同样是这一群人当中的一员。
中国的春节指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
孙浩所在的市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到了农历大年三十的这天下午,孙浩就开始帮助父母在自家的门口贴起春联来。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到了下午,由于孙浩在父母眼中始终还是个小孩子,所以他们就叫孙浩先去睡觉,等到下午孙浩的父母做好了饭,在吃过饭之后,在晚上就可以看春节联欢晚会了。因为这一年是跨越千年,因此这一年的联欢晚会是非常的精彩,不但有传统上的节目,而且还实时转播了全国各个省市为了迎接新年而准备的节目,虽然孙浩已经看过一次了,但是此时虽然无聊也要陪同父母坐在电视机前。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市的习俗中,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孙浩的父母也同样的再厨房中忙碌着。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所以在快到半夜十二点的时候,孙浩一家人就一直吃到了一点多钟,据说这样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
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明星之路 最新章节第五十一章 除旧迎新(1/2),网址:https://www.5dushu.net/256/25689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