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月满西江,将进酒》(2/3)
作品:《大唐第一闲人》一段旅途,他见识了很多,阅历也丰富了不少。
--------
时间已到七月,江面无风,皓月当空。
距离陇西之行的路程也过去了十二天。
西江之上,行驶着一艘艘巨大的官船。
横渡西江,明日清晨六点,便能抵达陇西码头。比预计的行程慢了两天,不过也好在没有错过文武盛会。
也是文宗花费了两天时间体察民情,为来年的开春做准备。其中就属司农寺的官员格外的忙碌,一来是收集各地方的特产、研究粮食的耕种、生长周期....等等之类的步骤。
时间紧迫,留给他们的并不充沛。回来时就是从水路赶回长安,所以这陆地上的城镇,都得仔细的盘查一遍。
灯火通明的官船上,文武大臣正聚在一起,商议朝政。
“渝州位处平原地带,四季雨水充沛,却温度较高。利于水稻、柑橘等农作物。司农寺收集了不少的种子.....”
“长安则处于高原地带,雨季多,风沙也多。加上冬季严寒,根本难以种植,还是等来年开春才能耕种.....”
“苏仕郎说长安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应该种小米。”
一旁负责记录的起居郎,嘴里也念叨着:“苏仕郎说长安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应该种小米....”
苏画还在品尝着宫里带出来的美酒,连忙站起身来反驳道:“我什么时候说过,长安不利于水稻种植。我只是说,你们的种植方法出了问题。”
诸位司农寺官员有些诧异的看着苏画,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他们的印象中,苏画的原话就是如此。
文宗却摆摆手,示意众人落座,又看向苏画的方向:“云谨啊,你来说说,为何长安理应种植小米。”
要说这群官员中,谁对苏画的本事最为服气,那除了司农寺的官员,就再也没有他人。
这段时间的勘察以来,苏画提出的意见,让他们受益良多。如果没有苏画在一旁帮忙,他们的进度估计还停留在顺天府上。每一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如何保存种子、如何种植面对虫害的方法,苏画都能解释得明明白白。
“陛下,小米利于北方流域种植,适合干旱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最为符合长安的情况,长安荒山居多,农田极少。小米其茎、叶、较为坚硬,可以当作饲料,以供牛马羊的牲畜消化。”
“若想种植水稻,按照长安的地理环境还是有些困难。如果真的要种,微臣简直由司农寺研究杂交水稻。搭建大棚。研究土壤的结构,温度、气息、照顾得当,要想在严寒的冬季,种植出反季节的蔬菜,都不是难题。这些东西都解决好了,当时候想种植水稻,也不是难事。”
苏画话音刚落,底下就马上有人接话。
“自古以来便是春种秋收,百姓们都知道的事情。冬天种植,那简直是颗粒无收。苏仕郎怎么说也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怎么说这样的胡话。”
“对啊!冬天种菜,本就违背天理,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台下交头接耳,纷纷对于苏画的说辞不屑一顾。
旁人若是这么说,文宗不一定信。但是苏画这么说,他就不由得重视了起来。
“云谨说的可是真话?”
“陛下,这个问题微臣也不敢保证。理论上可以说是真的,不过要去实践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不过以司农寺的手段,估计还得花上很多年的时间。”苏画摇摇头,面对当下的情况,要想搭建大棚,也真的是痴人说梦。
作为苏画的第二号小迷弟,司农寺少卿反复斟酌。苏画的这个想法,很久以前他就想过,碍于舆论,这才掩埋到现在。
现在有了苏画开启了先河,他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如果真如苏仕郎之言,这搭建大棚之术,司农寺愿之一试。”
文宗知道,如果这一旦研究成功,那背后将是数以万计的大唐百姓口粮,前线将士最大的依仗。
“好,便以少卿提议。”
又扭头看向了苏画,文宗总觉得这小子在隐瞒什么。他能提出来,就说明心中有了完整的想法。
想起来苏画懒散的个性,文宗气就是不打一处来。整日就知道躲懒,随即道:“命苏云谨为司农寺参事顾问,从旁协助,为期一年。可随意进入司农寺、陇西天禄阁,如有急事随时面圣,不必行礼通报。”
苏画想着不接受,不过少了行礼这一项,这成天下跪,也不是个办法。想了想,文宗的条件,他还算满意,也就没有说话。
尽管许多人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毕竟这违背自然天理的情况,也没人愿意去相信,但是司农寺全体官员却是充满了干劲。
宴会一直持续到午夜,诸位大臣才慢慢的离开。
苏画本来想着无辜的宴会结束了,他也能回去休息了。不料文宗又命他陪同,欣赏月满西江的美景。纵使一万个不愿意,还是得低头答应。
----------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第一闲人 最新章节第一百五十五章《月满西江,将进酒》(2/3),网址:https://www.5dushu.net/324/32461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