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操之过急(2/3)
作品:《片段人生:开局四合院》冬矣。”
左晋明立即看去,只一瞬就明白,火炕用途,“此物大善,只是用料……”
若是要用水泥和红砖……只怕耗费不小。
“窑场那边最早的红砖也得等到下个月才能产出。”商榷摇摇头,“这火炕以黄泥和粘土,反复摔打制成土胚,依图垒之,凉干可用。”
商榷说道:“当然,若家中富裕也可用红砖和水泥修葺,也能用得长久。”
趁天未寒,土地没有冻住,挖泥脱胚,也方便些。
一个火炕不过七入天就能盘好,凉上三五天就能使用。
左晋明说道:“此法简易,可挑选粗使之人授其艺。”
这是要安排自己人了?
其实在商榷心里,火炕的图卷便倾向于交给李信,让他传扬出去,“宅院还未扩建,仆人采买进来住哪?”
左晋明笑了起来,“承艺的并非仆人,亦可是弟子。”
商榷眨了眨眼睛,“开山立派?”
姜令也笑了起来,“少爷大才,足以开设杂学一派。”
商榷听了杂学二字,知姜令是笑他会的东西博而杂,“即要开山立派,也要开那墨学一派。”
左晋明和姜令双视一眼,同问:“何为墨学?”
诸子百家之中,商榷独爱墨学,认为墨学是华国历史上的浓墨重彩,儒家代表孟子亦曾言“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足以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华国历史上的辉煌。
且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明鬼、天志。即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掌握自然规律等。
这些都是商榷所推崇的。
只是此时商榷还不能这样明说,他指着桌上的砚台说道:“此即是墨,墨即为文,文即是传承。”
姜令喃喃地道:“墨学私塾?也不错啊。”
左晋明也点头道:“墨学私塾,是不错。”
商榷见这两人一本正经的样子,仿佛书院已经建成似的,“私学之事还需详考,我虽有举人之名,于郡县之间名声还是弱了些,这私学办与不办,尚在犹豫之间,可以容后再虑。”
何况,商榷目前的身份地位,住宅的院墙不得逾五尺,这个高度可挡不住跳脱的学生。
而一下子建两个大院,以商榷龟毛的性子,想达到他的要求,只怕五年之内是负担不起的。
左晋明说道:“少爷若是忧心宅院规制,何不先围好宅地,以仆房为墙呢?”
许多富商之家,就是用这种方式规避规制中的规定的院墙历法的。
商榷说道:“以仆房为墙?这不就是……”
自古以来住宅都是跟着阶级地位一样,是有定制的。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也就是一挑二的格局。
原主家之所以能建起这大宅瓦房,是因为此处曾居住原主一枝三世同堂,五户人家,只是到原主这一代只剩他一枝。
且,原主父亲考中了秀才,改换了门庭,又将东厢用于村学,这才勉强算是合了礼制。
若安左晋明说的以仆房为墙?商榷怎么想都觉得他说的是四合院。
姜令也说道:“少爷亦可建成阴阳院,以主宅为心,一面为私学,一面为私宅。”
姜令这个主意也不错,只是这面积至少也增加一倍有余。
“宅院的事可先放放。”商榷说道:“言归正传,像火炕这类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少爷我还会很多,实在不需要太保密。”
左晋明说道:“火炕可以传外,但先期还需紧着俞城本地的无田之家传授,让他们先赚上一笔辛苦费。”
姜令也说,“或可与上面的火炉一并传授于匠人,算是为匠人们添一门手艺,土胚之法可另为一技分授之,受众广矣。”
这两个想法都不错,可以考虑考虑。
商榷又道:“府台大人允田四千亩,及我名下可置办的私田,置田后招募佃户的事,也需抓紧,若等来年,只怕会误了春耕。”
姜令说道:“佃户到是有些,少爷举人取得功名已经县衙公示,前几日已有农户上门询问,只是不知少爷何时置田,且府台允的四千亩田地,少爷可有打算选在何处?”
商榷说道:“私田自然要选在源溪村的附近,一次也不用多置,县令转过来的那三百亩先用着,再选五百亩就是。”
“府台大人允的那四千亩田,所需佃户和农户都不少,不知苦延村外迁的村民,能否在俞城这边落户?”
左晋明说道:“跨府落户不太容易,如果只是收纳佃户倒可酌情入册。”
姜令说道:“少爷,何不与里正商量一下,村里的村民私田亦不多。”
虽有制庶民私田可置五十亩内,但因为耕种不及,很多百姓只能勉力耕种一二十亩。
商榷却为难地摇了摇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要提高农力,还需要先改善用具材是,否则纵有千百田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片段人生:开局四合院 最新章节第54章 操之过急(2/3),网址:https://www.5dushu.net/365/365368/93.html